土壤水分测定仪、土壤水分速测仪、便携式土壤水分测定仪

公司主营产品:

连续干旱地区土壤水分变化的研究

来源: http://www.soil17.com.cn  更新时间:2013-3-16 16:56:42  阅读

  干旱是陕北农业第一大自然灾害,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为此付出的财力、物力和劳力巨大。干旱频频发生,而且年内的时段干旱发生次数多,强度大,波及范围广。给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造成极为严重的影响。
  1997~2001年连续5 a干旱,旱情和持续时间已超过民国1928~1931年。为了摸清近年来气候变化的特点和连续干旱对土壤干层深度[2]与植物生长的影响,黄委会绥德水保站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对干旱造成的灾害等进行了专题调查。
  (1)调查内容:干旱情况下不同立地条件、不同植物存活、生长情况。
  (2)调查方法:成片林、农作物和草地采用“样方法”;行道树采用/样线法0;土壤水分测定用烘干法。均重复3次,求其平均值。按照不同植物根系分布深度确定土壤水分测定深度,农作物和牧草为100 cm,幼林地140 cm,成林地180 cm,根据现有的观测资料对旱情进行分析。
  1 调查结果
  1.1 连续干旱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据影响水分含量的不同土地类型及水分动态分布规律,2001年7月5日对不同立地条件、不同植物的土壤水分进行了测定,林地测定深度140)180 cm,农作物和2 a草地测定深度100 cm,结果见表1。
  土壤水分测定结果表明:表层0)10 cm土壤含水量除阴坡休闲地外均<1.7%。小果园地0)140cm土壤平均含水量仅3.0%,油松林地120)140 cm土壤含水量4.2%,接近凋萎湿度,140~160 cm土壤含水量仅4.3%,160~180 cm土壤含水量也只有5.0%。已有研究成果指出,土壤水分含量低于11%的土层全部看作土壤干层。从表1可以看出,无论什么土地类型,土壤干层较深,土壤含水量极低,草地、农耕地100cm以内土壤水分平均在4.2%以下;果园地在140 cm以内土壤水分平均在3%~4.3%;林地在所测的180 cm内土壤水分平均仅3.6%。
  表1 2001年7月5日土壤水分测定结果

表1 2001年7月5日土壤水分测定结果
  另据1999年6月、10月对人工刺槐林地0~500cm土壤水分测定结果,0~5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平均为4.2%,4.6%,10月后降水使土壤水分恢复至170 cm,但仅5.1%~7.6%,平均6.0%,170~500 cm含水量仍在3.0%~5.5%,平均4.0%。
  一般正常年份降水入渗补充深度不超过200 cm,这几年由于降水少,秋季降水入渗补充深度仅60)70cm。这样深的干土层即是在丰水年也难以补充恢复,将成为永久性干土层。
  1.2 干土层对植物存活的影响
  多年试验表明,土壤含水量在9%~11%时,植物基本能正常生长;土壤含水量在6%~9%时,对植物生长产生影响,主要表现为,密度大的林地成林不成材,变成低产林,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土壤含水量在6%以下,甚至在凋萎湿度(4.2%)以下,植物生长受到严重影响,如长时间处在这种缺水状态下,就开始部分枯萎甚至死亡。
  本次调查结果(见表2)显示,坡地20龄的榆树成片死亡,18龄的油松林死亡10%,生产道路旁杨树70%干梢,30%死亡,刺槐死亡80%,2003年栽活的侧柏2004年90%以上死亡,苜蓿存活不到50%,抗旱较好的黄花在边畔上也有20%的死亡,紫穗槐20%死亡。2003年和2004年春季栽植成活的大扁杏、桑树、新疆杨全部死亡,2004年春大苗栽植的枣树成活率95%,调查时已有45%落叶。秋作物有的不能播种、有的虽已出苗,但在持续的高温少雨天气下,严重枯萎。坝地玉米由于长期凋萎开始枯黄,就是解除了旱情也将大幅减产;梯田及坡地黄豆死亡严重。
  调查也发现,有一些植物能经受住灾变的考验,表现出高度抗旱耐高温性,如辛店试验场梁峁顶的侧柏林郁郁葱葱;成活3 a以上的枣树、大扁杏、桑树、柠条、苜蓿等也经受住了这种连续特大干旱的考验,生长比较正常;生长在极干旱阳畔上的臭瓜,更是表现出了极强的抗旱性,在连续5a干旱的情况下,不但没有死亡现象,而且照常开花结果;农作物中抗旱性比较好的有绿豆、高粱,调查中均未发现死亡现象。
  表2 干旱造成的部分植物死亡情况调查

表2 干旱造成的部分植物死亡情况调查
  2 干旱因素分析
  2.1 降水总量减少
  研究区多年平均降水量497 mm,1997~2001年连续5a中,各年降水量都低于多年平均降水量(见表3)。其中1997年降水比多年平均减少19.6%; 1998年减少23.6%; 1999年减少37.2%; 2000年减少27.3%, 2001年4月降水59.6mm,在此后的5~7月长达85d中,累计降雨仅7.6mm。5 a降水总量大幅减少,达536mm。
  表3 1997~2001年降水量统计表

表3 1997~2001年降水量统计表
  2.2 降水有效性差
  该区降水季节性分布不均匀,相对利用率低(见表4)。一是降水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强度大,几场大雨占全年降雨量的绝大部分,如1997年7月18日一次降雨50.1 mm,占全年降水量的13%,但大部分形成超渗产流。在这样少的降水条件下每年有相当一部分降水形成径流流失。二是无效降水次数多,如连续24h降水低于10mm,对作物及播种益处不大,在农业上称为无效降水。该区有时一次降水仅几毫米,观测资料显示,这几年无效降水次数均在36~60次,每年有102.0~151.8mm是无效降水量。每年作物生育期有效降水量仅170.8~239.3mm。
  2.3 气候变暖加重了干旱程度
  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突出表现是气候变暖。据有关资料,全球地面平均气温上升了0.47℃。实测资料表明,近年来该区气温明显升高,20世纪90年代日平均气温比60年代高出0.6℃。特别是1987年以来,持续了14个暖冬天气,春季太阳辐射增加迅速,增温快,夏季高温天气增多。2001年除4月份气温正常,其它各月日平均气温偏高1℃~4℃。无霜期较常年的187d增加了9~24d,1998年达211d;气温升高使空气干燥,水汽稀少,土壤水分蒸发加快,植物蒸腾系数增高,旱情加重,土壤干层加深。连年干旱使沙尘暴和大风次数增多,强度加大,反过来沙尘大风天气更加快了地表水分蒸发,加剧干旱程度,进一步恶化了生态环境。
  表4 1997~2000年降水量计算

表4 1997~2000年降水量计算
  3 建 议
  面对年年皆有的旱灾,和频繁造成的巨大损失,应大力加强对旱灾成因和变化规律与减灾对策的研究。
  主要内容包括:干旱规律与减灾对策,降雨径流资源化开发利用技术,选育和引进抗旱性较强的林种、草种和农作物新品种,增加大气湿度和土壤水分途径,土壤水分保护优化利用技术等方面研究。以达到最大限度地蓄住天上水,保住土中墒,合理高效利用各种水资源。

本站推荐仪器:土壤水分测定仪 土壤水分速测仪 便携式土壤水分测定仪
©2021 http://www.soil17.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